說來慚愧,在新竹土生土長的我,第一次拜訪護城河,居然是因為朋友在FB分享燈會的貼文。隨興地揹起相機,來趟二級古蹟之旅。
夜晚的護城河畔,點點螢光閃耀,心裡正納悶冬天哪來的螢火蟲?走近一瞧才發現,原來是燈光裝置。不得不佩服設計者的巧思,讓城市中也能看到這樣的美景,還有倒映在河面上的光影,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遠處的小橋,更別出心裁地裝上許多由柳葉串接而成的門簾,精心營造徐志摩「再別康橋」一詩中的美景。讓新竹這座科技城市,增添幾分浪漫的文化氣息。
循著地下道前往車陣環繞的「新竹之心」,兩側的牆面與天花板都是鏡面,恍若走進了時光隧道。悠閒地走至隧道盡頭,像是來到了古羅馬的競技場。場中央豎立著「3座古橋墩」,巧妙地隔出了舞台空間。這是風城莘莘學子熱愛的舞台,能站在這樣復古的舞台,表演著時下流行歌舞,我想肯定特別驕傲!儘管不擅歌舞的我,只能坐在觀眾席上,看著聚光燈打在幾個熱血青年身上,欣賞另一種古今交融的表演。
順著階梯走上城門,佇立在圓拱形城門口前,細細端詳石碑上的文字。企圖透過刻在石頭上的文字說明,更親近這座歷史悠久的城門,讀懂他屹立百年孤寂的絮語。無奈,歲月這藝術家,不僅偷走人們的記憶,也偷走了記載築城始末的故事。石碑上的文字,已然無法辨識。還好一旁仍有個小石碑,依據考究的結果,重新為迎曦門發言,讓往來的旅人能夠一窺東門城的秘密。
再次穿越時光走廊,回到此時此刻,腦海浮現李白的把酒問月:「今人不見古時月,今月曾經照古人。」我想,新竹的迎曦門,或許就如同皓月這般的存在。歷經百餘年的滄海桑田,看盡「竹塹」在三個朝代中更迭。就這樣靜靜地坐落在市中心,呢喃整個城市的故事。雖然新竹東門城不再肩負防禦外敵的重擔,而是脫下鎧甲,更緊密地融入市民的生活。沉穩地見證發生在這城池中的人、事、物,這或許也是歲月的禮物吧!